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鹰城 > 风俗民情
宝丰提线木偶戏——傀儡的世界
发布时间:

2016-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1583


宝丰提线木偶戏中的木偶
   提线木偶戏是木偶戏的一种,古称“悬丝傀儡”,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闽南人称它“嘉礼”,又名“丝戏”。
   提线木偶是通过上方提线或借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宝丰提线木偶的大小为20厘米左右,木偶的关节各缀以线,演员从上面提线操纵,能让木偶的头部、面部和胸、腰、手、臂、肘、足等做出种种如真人一样的动作,同时配以唱腔唱词,供人们观赏娱乐。
   传说宝丰提线木偶起源于“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楚国大将养由基。据光绪《嵩县志》记载,周襄王十四年(前638),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至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又据《左传》记载,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当时镇守宝丰的养由基,经常以偶人为靶,练习射击。当地百姓竞相效仿,制作偶人玩耍娱乐,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能够表演完整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
   关于提线木偶戏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率32万大军征伐匈奴,先头部队行至平城,被匈奴王冒顿的40万伏兵包围。刘邦的谋士、护军中尉陈平利用冒顿好色、阏氏(即王后)吃醋的弱点,令工匠制作了好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装置几根丝线,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堞处手舞足蹈。阏氏担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刘邦登基以后,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分赐每尊偶人贵妃、贵人等封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木偶在宫廷演出,还将其作为迎宾嘉会上的敬神驱邪仪式。因为木偶受过汉高祖的御封,木偶戏艺人的身份地位便得到了提高。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脚色”,属于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唯独木偶艺人被尊为“先生”,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木偶轻台搭为“八卦棚”,演师身穿长衫在围屏内操纵木偶,不可抛头露面,称“内帘四美”,戏班则称“四美班”。官府要演木偶戏,须称“请戏”。若遇“人戏”与木偶戏同时在一个地方演出,须让木偶戏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
   据宝丰提线木偶老艺人介绍,唐宋年间,宝丰城北的赵庄、肖旗、商酒务等乡镇的农民,每逢冬春农闲和青黄不接时,便携家带口到南方以玩木偶、变戏法为生。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遇灾荒年,百姓度日难,担起木偶下江南,挣来银钱返家园。”1988年,宝丰县赵庄乡岔河寺村出土的宋三彩瓷枕上,绘制有木偶“双狮斗宝”图案。若据此推算,宝丰提线木偶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清代,宝丰提线木偶更为盛行,康熙、乾隆年间,仅周营村就有48家木偶剧团。该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周营村,圆周周,唱不起大戏玩木偶。变戏法,耍提猴,锣鼓一响解忧愁。”
   1924年,周营村人徐福昌和郑明杨自费办起的木偶越调剧团,经常在方圆百里演出木偶戏《孙悟空大闹天宫》、《盘丝洞》等剧目,在当地有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周营村的徐召显、徐召林、娄善义、徐海水等人成立了一个提线木偶演出队,1957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木偶、皮影、曲艺汇演时,他们演出的木偶戏《仙鹤吃子》、《伍子胥过昭关》荣获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宝丰提线木偶表演队曾发展到814个,遍及赵庄、肖旗、商酒务、石桥等12个乡镇的100多个村,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现在,周营魔术师刘顺的魔术道具展销厅内的墙上还挂着一溜木偶。周营提线木偶现有《刘关张大战虎牢关》、《二龙戏珠》、《张三拐嫂》等剧目,以及动物形象老虎、狮子、仙鹤等十来套。演出时,演员一边操纵木偶表演,一边像说评书那样旁白。
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增多,原有的社会文化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提线木偶观众越来越少,其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传承人大幅度减少,全县提线木偶团队不足20家。提线木偶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宝丰传统木偶戏能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在传承人的努力下使这一传统剧种能够长久流传下去。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