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鹰城 > 风景名胜
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
发布时间:

2022-08-09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1417

楚长城.jpeg

楚长城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楚国修筑的长城,是对广泛分布于河南和湖北诸地楚长城的总称,被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誉为“长城之父”、“祖赐楚城,无价之宝”。

位于河南境内的楚长城遗存,是2000年发现的,横跨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和南阳市的方城县、南召县等地,总长度约800公里。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距今2600多年历史。

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从遗址的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造成东西两边各有内线和外线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楚国向北扩张所占领的区域由小到大,先占领的地区修筑长城(楚长城内线范围内基本上是申国地)后,又在新占领的地区加修长城,形成长城套长城;二是从综合战略防御考虑的,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于古道、河口、关隘等这些容通行地段的加固防御,不惜重复建设,层层设关。因为从交通条件上看,从中原和关中到达楚国所属的南阳,自西北有蓝田、武关孔道,自北部洛阳南下有三鸦路孔道和马市坪孔道,自东北有陉山至方城县孔道,楚与齐、晋、秦、韩、魏等国都非常重视利用这些古道展开激烈的争夺,楚更不惜代价修筑北部三面颇为复杂的综合性防御工程。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专家们考证,楚长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汉水至河南,由邓州,经内乡、南召、方城、鲁山、叶县、舞钢,往南跨过沙河达泌阳、舞阳,总长800余公里。分为西线、北线和东线三部分,整体轮廓呈“U”形。文物部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河南楚长城分布于南阳、平顶山、驻马店和信阳4个市的25个县(市)。平顶山市是楚长城重要分布地,基本处于河南楚长城大“U”形的底部,属于三线中的北线。它们的发现、确认和南阳等地的楚长城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2006年10月,在河南省鲁山县召开的楚长城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河南境内的楚国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比齐长城还早约300年,比秦统一后大规模修筑的长城早400多年。

秦统一天下后,为巩固集权统治,于公元前215年下令“堕毁城廓”,从此楚长城和其他诸侯国所筑长城一样没有了军事使用价值,逐渐荒废,只留下残垣断壁,荒山土垄,淡出了人们视野,后世知之甚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楚长城作为“历史之谜”又进入人们视线,受到社会关注。在民间文化研究者引领下,南阳和平顶山等地楚长城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叶县、鲁山、舞钢境内楚长城相继被发现。中国长城学会权威专家成大林等多次考察叶县楚长城遗迹“土龙”,专家们认定,那些就是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楚长城。

叶县的楚长城历史文献多有记载。《汉书》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有专家认为,叶县楚长城是叶公任叶邑尹时根据楚国战略需要构筑的。根据现在考证,叶县楚长城在叶县南部与南阳交接地带的一带山脉上,“土龙”绵延50多公里,宛如天造地设。鲁山县长城遗迹自东向西,从鲁山东南和叶县交接处,沿江淮分水岭绵延,毗邻方城、南召,至宛、平、洛交接地“三界石”处,向北经木札岭关,又折而向东,与嵩县、汝阳、汝州、宝丰接界,有三山寨、鲁阳关、棋盘山、分水岭关、木札岭、老婆寨、古木山寨、鲁山坡寨等。楚长城在舞钢市境内的长城段落整体呈“7”字形,总体经过地段约有70公里,其龙头山楚长城被专家誉为“楚长城的源头”。

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和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2005年国家启动“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2008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河南省启动楚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平顶山境内楚长城被纳为重要内容。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对我省长城遗址的认定,其中我市境内共有55段(处)楚长城遗址获得国家文物局认定,分别为:位于叶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10处,保安镇烽火台1处;位于舞钢市境内的楚长城遗址43段;位于鲁山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1段。

有人说,“一座楚长城,半部春秋史”。楚长城的发现,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风云际会的历史脉动。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