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数据库 > 地情资料 > 理论研究
宛洛古道石龙河流域经济文化史初探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5-05-26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3809

 
 
      宛洛古道石龙河流域经济文化史初探与思考
              
               平顶山市石龙区地方史志办公室
 
                  目    录
 
    摘要………………………………………………………2
一、石龙河与宛洛古道………………………………………2
二、历史名人…………………………………………………4
三、文化遗产…………………………………………………9
四、古瓷窑遗址………………………………………………16
五、汝瓷原产地及保护………………………………………23
六、冶铁遗址…………………………………………………24
七、郎店琉璃瓿嘚……………………………………………25
八、煤炭开发利用……………………………………………26
九、铝土资源…………………………………………………26
十、21世纪其他产业…………………………………………27
    结束语……………………………………………………27
      
    
 
摘要:石龙河贯穿石龙区全境,上游发源于宝丰县观音堂乡铁山北坡与葛花崖之间山谷,下游出鲁山梁洼镇境称大浪河,中游称石龙河,全长40多千米。鲁山县梁洼镇地图(1994年版《鲁山县志》P905)有石龙河自然村。石龙河流域在历史上留下了唐花瓷、宋汝官瓷、元次山墓等珍贵的文化遗产;沿石龙河谷地的宛洛古道纵贯南北,该地区商业繁荣,又富有煤、铁、铝土、陶瓷黏土等资源,因而形成了长达20余千米的产业经济带。石龙河产业经济带,自汉唐以来至少有1300年历史。“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的古语流传至今。石龙河流域孕育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梁洼、大营两大中州名镇。该地区在国家产业经济转型、调整、迁移等重新整合布局的新时期将更具发展潜力。
 关键词: 石龙河流域   经济文化史  初探
 
一、石龙河与宛洛古道
    巍巍伏牛,八百里山川叠翠;悠悠千年,石龙河奔腾不息。石龙河,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为“牛兰水”,有源于牛兰山之意(古称锯齿岭为牛兰山)。《水经注》中说:“牛兰水,水发县北牛兰山,东南经鲁阳城东……又东南经鲁山南……水南注于滍(沙河)。”
    石龙河发源于宝丰观音堂乡铁山北坡与葛花崖山谷。其上游河水由西至东山泉出幽谷,清溪石上流,过石板河村折东北到琉璃堂又折向东南,俗称石板河;经赵沟依次流经大营镇边庄、(上)高庄、李坪到石龙区,因锯齿岭古称牛兰山,又位于石龙河上游,故又古称牛兰水;中段石龙区至梁洼镇境称石龙河,有源于大营镇青岭寺西北部山区乔岭、老孙家过韩庄的响潭河,在陈庄汇入石龙河。军营有发源于顾庄的黑鱼河汇入。梁洼镇境内临河有石龙河自然村,石龙河出梁洼镇境水大浪急称大浪河。该河穿过鲁山梁洼,在张店、辛集二乡间游走,并在辛集乡水车园和程村之间向南注入沙河,全长40多千米。
石龙河绿水长流,两岸风景秀丽,它流淌着古老的文化和嬗变中的历史文明。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里的经济、文化繁荣不息,唐代名臣元次山,清代廉吏许梦兰,民国时期的义军领袖白朗、民国奇人樊钟秀、民国将领安荣昌等影响深远。石龙河流域有唐花瓷、宋汝(官)瓷、元次山墓等珍贵的文化遗产;沿石龙河谷地是宛洛古道,商业繁荣;又富有煤、铁、铝土矿、陶瓷黏土等,形成了长达20余千米的产业经济带,汉唐以来至少兴盛1300年。“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的古语流传至今。
宛洛古道先秦称古夏路。古代从南阳到洛阳有两条道路:一条经汝州、宝丰走叶县,该路较宽阔平坦,但路程较远;另一条经汝州、石龙区、鲁山(三鸭路),再向南进入南阳。该古道途经山区,道路奇险,但路程近,被称为“捷道、险道、奇道”。该路从洛阳出发,经临汝镇、过汝州市区、大营镇、石龙区、鲁山进入南阳地界。在石龙河流域,伴石龙河两岸有两条平行线路,一条是左岸自北至南走何庄-段岭-南顾庄-捞饭店-竹茂村-庙底一线(早期自北至南走大营-李文驿-关庄-捞饭店一线),另一条是右岸自北至南是走韩庄-高庄-马道-张庄-泉上一线。该古道经段店汇合经毛营向南进入鲁山城,长约20千米。石龙区捞饭店黑鱼桥曾有一石碑,上书有“南通湖广,北达幽燕”。段店有麦瑞桥,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乘车出宛洛”“游戏宛与洛”“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等古代与宛洛有关的名诗佳句数不胜数。
据《鲁山县志》(1994年版P469)记载,清代鲁山有3条车马大道,一是东南去叶县,二是往东去宝丰,三是往东北走毛营、段店、马道(今石龙区),入宝丰境,至临汝县与洛阳南大道相接。经石龙河流域的宛洛古道,到鲁山后向南分为东南叶县方向,南三鸭路方向,西南南召李青店方向(羊肠小道),由此可见石龙河流域宛洛古道的重要性。
宛洛古道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的开通,逐渐势微而被汝宝公路、韩梁公路、207国道、焦枝铁路、平韩铁路所代替。历史上,该古道是连接洛阳南阳的交通大动脉,商贾云集,马帮、驼队,推车的、挑担的,牛马车辆等络绎不绝、川流不息,给石龙河流域一带来了长期而绵延不断的繁荣。同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如八仙在捞饭店住店题诗、南顾庄的打店场,石门岭的玉母金子、金雀三姐妹、关齐座等民间故事,记述本地纯朴的民风民俗、歌颂石龙河流域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善良。
沿途捞饭店、南顾庄等村的骡马店生意兴隆,捞饭店街上至今保留着古代供商旅拴马用的拴马石。
二、历史名人
   (一)清代名吏许梦兰  
许梦兰(1799~1877),字云蒲,河南鲁山梁洼镇许坊(现已划归石龙区代管)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仕前曾在云台观设馆授徒,考中进士后初任知县,后任知州,迁宣化府(今河北张家口市)知府,官至四品。一生曾任职任丘(今河北任丘市)、抚宁(今河北抚宁县)、枣强(今河北枣强县)、清苑(今河北清苑县)、宜州(今河北易县)等地。他才华出众,体恤民情,任抚宁知县时,率先垂范,号召民众捐款捐物,修筑炮台等抵御外敌的侵扰。任职期间,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励精图治,清除盗贼;节俭、清廉,政声极佳;治学严谨,著述颇丰,有《扶宁唱和集》、《云蒲诗集》等,他的事迹收入清代《中州先哲传》。其子许邦行,道光十二年举人,同治元年任江苏沛县知县,颇有政声。
   (二) 清代名士高玑 
    高玑,字奉若,清代康雍年间人,娶妻胡天嚼之女(胡天嚼为鲁山知名画家,绰号“胡聋子”,据传为鲁山城北白象店人),先祖于万历年间迁到石龙区高庄村,传至高玑为第七代。高玑家境富裕,有地七百多顷,因经常修桥铺路、做善事,附近百姓称其为“大善人”。
河南、山东交界贼寇作乱,朝廷官兵粮草不济,带兵王爷慕名到高庄求援,高玑为朝廷提供大批粮草,王爷回京报奏,朝廷念高玑助饷有功,又划给他二百多顷地,挂上千顷牌。几年后,山东有灾荒,饥民无数,高家又提供大量粮食赈灾,二次挂上千顷牌,受封与王爷平肩称位,此后高玑被人称为“高千岁”。
高家在高庄建有高大宅院,后高家祭祀时,意外失火,东楼西楼都烧尽,只留下有五脊六兽带卷棚斗拱宫殿式的五间接皇厅(大会客厅)。2007年,其后人另建新房,已成危房的接皇厅被拆除。
  (三)清代双堂庙山主陈广才 
    陈广才,字汉卿,陈(家)庄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清乾隆年间。陈广才父名久富,康熙初年为社仓之长,常逢荒年开仓放粮,救活贫民甚多,深受百姓爱戴,康熙九年被推举为双堂庙山主。
陈广才为人朴诚,好善乐施,遇桥梁庙宇倾颓,常独资修补。其父病逝后,广才继社仓之长及双堂庙山主之职。广才仙逝后,其子陈洪九继任双堂庙山主。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每逢灾荒,即开仓济贫,凡遇借粮无力偿还者,广才常代为还之。
乾隆初年,宝丰知县唐永彰(湖南沅陵人)特题赐匾额,以旌其德。额曰:“仁质为心”,并附县府官印。乾隆三年,广才为其父建墓碑,将额文仿刻为碑额,立于祖茔。
民国时期,双堂庙及广才塑像毁于战乱。为彰广才仁德,2000年后,特又重塑金身,以供后人敬拜。
   (四)义军领袖白朗
白朗(1873~1914),字明心,又字永丞,1873年生于今宝丰县张八桥乡大刘村(今属石龙区)。祖父名真,父名嵩山,母邓麦,郏县谒主沟人,郏邑望族,朗只有姐弟二人。朗幼入私塾,年余辍学,稍长务农,娶妻关庄村关雪,生一子四女。1908年被地主王真诬陷入狱年余,迫使白家卖地百亩方赎朗出狱。
1911年前后,豫西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官府煎迫,饿殍盈途,民变四起。1911年10月,知县张礼堂诬朗等通匪,意欲缉拿,白朗被逼,决意聚众反抗。14日白朗联络30人占据姚店铺,夺得财主步枪一支,手枪一支,土炮三十支,又联络鲁山李朗、张群等共百余人,自成一支武装。1912年白朗率部打富济贫,声威大振,大批饥民参加义军,到1913年6月义军发展到六千余人。1913年7月,为配合“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白朗率部南下。9月进入湖北时,“二次革命”失败,义军返回河南。后为配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义军再次南进。
1914年元旦前后到达鄂、豫、皖交界地区,自称“中原扶汉军”,白朗任大都督,打出“打富济贫”、“扶汉讨袁”、“反对专制”、“拥护共和”等口号。义军的迅速发展,使袁世凯大为震惊,急令陆军总长段祺瑞在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配合下,督鄂、豫、皖三省政府军围剿义军。3月义军突破重兵围剿攻克荆紫关,进入陕西。时起义军发展到二万多人,号称“公民讨贼军”。义军随后进入甘肃,计划由甘南入川,建立反袁根据地。甘肃地薄人稀,义军给养困难,又遭到少数民族中反动地主武装的攻击,困难重重,后在返回豫西途中屡遭北洋军阀围剿,义军损失惨重。
1914年6月28日,义军奔袭进占荆紫关,决定分兵五路分散活动。6月29日,白朗带领1000余人回鲁山、石龙区、宝丰、郏县一带活动。7月3日回到石龙区青草岭一带。7月23日,白朗及义军战士60人被围困在临汝、宝丰交界处虎狼爬乱山中,受到北洋军牛桂林等部几千人的围攻,激战数天,弹尽粮绝,于7月26日在突围中白朗中弹负伤,8月3日牺牲,时年41岁。埋葬于汝州虎狼爬岭前张庄,后迁葬于石龙区黑虎山南坡关庄村东北。
白朗起义军曾拥数万之众,历时四年,转战五省,纵横八十多个县区,沉重地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地主豪绅势力,有力配合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农民斗争的光辉篇章。毛泽东曾称赞白朗为“义军领袖”。
   (五)民国奇人樊钟秀
  樊钟秀(1888.5.22~1930.6.5),原名全有,字醒民,兄弟四人,钟秀第二,故外号“樊老二”,石龙区夏庄人。父名道隆,清末庠生,以教书行医为业,有地85亩,自己耕种。樊钟秀自幼随父入私塾,厌八股,喜任侠,重信义;13岁逃学到少林寺学习拳棒。1911年,樊钟秀应同学徐万年的邀请到武汉。1912年2月,参加豫军总司令李亚东组织的北伐军,次年,李军失败,樊遭豫督通缉。同时,韩庄杆首牛天祥强索其家白银百两,家庭破产,便与家人逃往陕西宜川县贺家沟开荒。当地占据黄龙山的杆首黄某,常去樊家食宿并索要大烟。1914年春某晚,黄某等又去樊家抽大烟,樊佯装不识枪索看,乘机将其击毙。余匪敬佩,拥樊为首领。樊遂率100余人,活动于洛川、甘泉、富县一带。
  1916年,樊钟秀受陕西督军陈树藩招抚,升任骑兵营长。1918年3月,胡景翼组建“靖国军”反段(祺瑞)讨陈(树藩),樊遂离陈。4月,经张钫介绍参加“靖国军”,任第二路军司令。11月在潼关与援陈的刘镇华军大战50余天,因主力马瑞旺降刘而败退洛南。未几,奉军许兰州与陈树藩争陕督,樊联许倒陈,被许编为第一支队。后随许返回河南,被赵倜编入宏威军,任团长,驻兰考。1921年,直系张福来督豫,樊部被编为直军。1922年秋,樊受张指派,参与收抚张庆(老洋人)。后任豫西剿匪司令。
1923年4月,粤军总司令陈烔明叛变革命,吴佩孚令樊援陈,樊先后派表兄莫庆斌和副官李肖庭、王鼎洛去广州见孙中山。孙亲笔回信,并颁赏10万元。10月,突破蔡成勋、方本仁部包围,至赣粤边界大庾,通电全国,宣布就任广州政府委任的“豫军讨贼军总司令”之职。
这时,广州形势危急,陈烔明叛军已占领石牌、白云山,将炮击大元帅府。樊奉令16日夜开抵黄沙车站,又率众徒步跑到广九车站。并向孙中山表示:“不打退陈逆,誓不生还!”樊仍用吴军旗帜,四路冲杀,经一昼夜血战,陈部三个师溃退130余公里。12月2日,樊率部凯旋。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24年4月,陈烔明再次叛乱,孙中山命樊为援东路作战军右路总指挥。樊军取海丰,攻龙岗、平湖,击败陈军,稳定了东江局势。9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正面以谭延闿为总司令,侧翼以樊钟秀为总指挥,孙亲授“笃信三民主义,实行建国方略”军旗,委任樊为建国豫军总司令。樊军于22日出师,破强敌,渡险关,行军80多天,战斗50余次,转战五省,跋涉2500余公里,于12月19日抵达豫南。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樊闻讯嚎啕大哭,三天不食,对部下说:“我死之后,如能葬于先生墓侧,大愿足矣”!
  此后,憨玉琨进攻豫督胡景翼。樊协同胡击败憨,获得大批武器装备,部队扩编为四个路(军)。樊将建国豫军改为建国军,总部设临颍。部队分驻临汝、鲁山、宝丰、郏县等豫西南十几个县。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樊通电全国:“钟秀誓将率将士,与我爱国志士同践卫民救国之天职,非达到废除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全国一致的主张,决不与日、英弃仇修好”,并于6月20日捐款5000银元,支援上海工人运动。
  1925年11月,樊攻山西阎锡山失败。此时,吴佩孚乘机重新主宰河南,1926年3月樊通电下野,6月复出。1926年5月,樊军与张治功部在大营激战大胜。接着,又大败吴部对宝丰、南阳的围攻。7月,广州政府决定北伐,派李道源至南阳见樊,希望出兵接应。樊亲率第一、二两军,日夜兼程疾进,潜至武胜关附近,连克柳林、武胜关,截断吴军后路,与北伐军会师武汉。
1928年3月,樊乘冯玉祥与奉军大战之机,率师北进,于4月初连下叶县、宝丰、鲁山、郏县、襄县及禹县、密县等县,又占临汝、偃师等地,进围郑州、洛阳。冯急调山东石友三、陕西宋哲元击樊。樊军败退到安徽涡阳、蒙城一带。1930年初,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介石,蒋让樊回河南召旧部相助,委任樊为豫陕边防军总指挥。樊回河南召旧部三个师,约4万人,司令部设在许昌。3月冯委任樊为第八方面军总司令,并亲临许昌与樊商议合作。这时,蒋也亲至许昌,以拨大洋15万元的条件,请樊移防荆紫关,让开许昌,以便直取郑州冯部大本营。当樊拒绝蒋的收买后,蒋便令第五军团何成浚部徐源泉、上官云相等三个师攻临颍,樊军不支,退守许昌。冯虽多次派兵增援,但仍不能扭转战局。6月3日午夜,樊到南关视察战况,6月4日晨6时,回城至南门时,被蒋机炸伤,6月5日8时溘然长逝,终年42岁。按樊钟秀遗愿,其灵柩1932年移入在孙中山衣冠冢旁其生前购置的墓地建成的灵堂内。  
    樊钟秀是民主革命历史时期有巨大贡献的爱国将领。朱德称其为“民国奇人”。
   (六)民国将领安荣昌 
    安荣昌(1899~1942),字华亭,原名永福,鲁山县梁洼镇半坡阳人。1921年串联30多人揭竿起事,曾在樊钟秀部下任营长、团长。1927年1月,任应岐反吴(佩孚)拥蒋,被蒋委任为军长,安荣昌在任部任师长。1929年安投樊钟秀,任师长。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任应岐在天津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当时安正巧入厕,得以脱险。1936年投傅作义。在抗战时期,他英勇杀敌,战功卓著。1941年被诬告,遭傅作义扣押。1942恢复师长职,安拒接任。同年8月病逝于绥远陕坝,卒年仅43岁。
   (七)中共早期党员吴镜堂 
    吴镜堂出生于鹁鸽吴,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创建鲁山小组,9月主持建立中共鲁山特别支部。1929年12月31日牺牲后,安葬于石龙河左岸鹁鸽吴村北边后山上。
    三、文化遗产
  (一)唐朝节度使元结之墓
鲁山梁洼镇泉上村(现已划归石龙区)有一座规模约2亩的陵园,正门悬挂由北京95岁高龄书法大家皇甫束玉先生于2012年义写的楷书“元子陵”匾额。院内首先看到的是元结的坟茔,高约1.8米,周长10米,坟前有“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墓碑,后院是供奉元次山的享堂。
元结 (719~772) ,字次山 ,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元结17岁拜从堂兄元德秀为师10年,天宝六年(747),到长安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应举者悉数落第,他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他再次应进士举,登第。
安禄山叛乱,他率族人南奔避难。乾元二年(759),受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结秉从“不得自安山林”的父训,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参谋,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因军功卓著,擢任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荆南节度判官。大历七年(772)入朝述职,不幸遇疾病逝,归葬在青草岭南端泉坡塬,即今石龙区青草岭南的“元子陵坟”。卒后,被授为礼部侍郎,一千多年来远近闻名,香客纷至沓来。
元结著有《异录》《元子》《文编》等,均已亡佚。今存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10卷。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其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名元次山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2006年该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现存鲁山一高老校区(县城)《颜碑亭》内。
   (二)明朝权臣严嵩之墓
严嵩墓地位于石龙河自然村,在村民李殿卿的责任田里,村上的老人都知道这里有严嵩墓。墓在1958年大平坟时被平掉,坐北朝南,里面无他物,只找到一个金耳坠。石椁巨大,约4米×3米×3米。墓地规格比较高,有“严阁老之墓”碑。墓碑两边有一对石狮把门,石碑前不远处有两个一丈多高望柱,柱上有犼。据说,这里是蛇地,由青草岭拖下来,墓地得以保存也许有特殊的机缘。青岭泉坡塬有唐代名人元次山、宋代名将孟良之墓,也许严嵩刚好死到了这个地方,就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
严嵩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25岁考中进士即入朝为官,在他62岁时入阁为相,成为嘉靖王朝重权在握的宠臣长达20年,暮年时连遭两次“处分”。第一次是在嘉靖41年(1562),嘉靖皇帝根据御史邹应龙对严嵩父子的弹劾,“亟放归田,用清政本”的奏请内容,将年届82岁的严嵩革掉相位之职,让其归田回乡;第二次是嘉靖44年(1565)严嵩因受其子(世蕃)罪所累,被削籍为民,并将其子严世蕃斩首,抄没全部家产。此时奉旨查抄头领江西巡按成守节从众多金银器皿中选出一只金碗让其讨饭,留他一命。但是由于他作恶太多,世人皆恨之,大多言语相辱,不予饭食,最后落得个活活饿死的下场。
古代人视偷坟掘墓为大恶死罪。民间把谁得罪了,非常生气,就说不像扒你家老祖坟了。石龙河李姓200多年前即由宝丰恶狗张迁此,迁来就有这座严阁老大坟,犹如一个小麦秸垛大小,也没人注意到它,也没人给上过坟。
(三)北宋大将孟良之墓
孟良,杨家将中以勇猛著称的大将,是杨延昭部将,早年是绿林好汉,后在宋军中成为对辽防御的北军军官,作战勇猛。孟良墓地邻着元次山墓,“孟良墓在鲁山城北三十里青草岭,邻元次山墓”( 《鲁山县志》2011年版 P901 )。    
   (四)青石山书院
青石山书院建在娘娘山下半山腰、能看到山脊处,建于何时暂无考,据说是宋坪的一个富户建的。书院有20多间房子,下院就在坡疙瘩下边的洼地处;书院前面是个大场子,场子南边上山的地方有个凉亭,叫做汲香亭,它和书院对门;再往山上走约半里路有一个丁香泉,是书院用水的地方,泉的周围都是丁香树。书院和丁香泉下是南北大通道“望京路”。书院里面有很多书,墙上还有“老疯子”画的画,还有苏轼的字。书院当时在方圆百里很有名气,专供读书人进京赶考歇息、习文会友等。
历史上,鲁山的好几任县令都在那里歇息过。有一个姓袁的县令,走后还派人送去银子把书院的下院修缮。当时娘娘山一带绿林好汉多,县令到这里来可能是摸查底的。据传李先念所部在书院住过。在日军侵华时,日军在书院住了一夜,第二天把书院的藏书楼、东西厢房、前大殿、碑亭等都炸坏了。共产党所领导的一支徐司令的队伍也在书院住过。书院曾被多次修缮,吴翰林、王兵部、赵司令都给予过捐款、捐粮食。后来书院遗址在娘娘山矿建立时被毁,现在挖铝土矿又被挖为大坑。
 (五)清代捞饭店高家大院
宛洛古道穿越石龙区中心腹地捞饭店村,在那里形成集吃、住、贸易为一体的商业中心。街道两旁建有林立的商业店铺、中医药铺及骡马店,路西建有高大宅院,其建筑雕脊画檐,留有明、清建筑遗风。据传为高玑所建。
高氏宅院坐落在村十字街西北方约15米处,在古道路西,分南北两院。南院东西长约68米,南北宽约17米,占地面积约1140平方米。南院坐西面东,临街建一古朴典雅的门楼,为大门,与门楼同排为四间厢房,院内西墙居中建一圆形二门(现已毁),进入二门,南边有五间厢房,厢房西山墙外留有丈余风道,再往西有坐西向东五间瓦房,中间留过堂为三门,过堂窗户与别窗不同,为古式移动推拉方格窗。三门内院有南北厢房各2间。过堂房与厢房之间也留风道丈余。西方居中建一牌楼为四门,牌楼古色古香,前墙为砖砌,其余三面为木柱支撑,上部有大量精美木雕作品,可惜因年久失修,房瓦不存,导致木雕作品遭风雨侵蚀大部剥落无存。牌楼前墙上方居中有一砖雕,中书精美楷体“天休滋至”四字,两旁配饰精美图案,四周围以砖雕,至今保存完好。门两边墙上有两个对称的长约1米的正方形浮雕,四周也围砖雕,可惜中间浮雕已不存在。四门内为正院,南北两侧各建5间厢房,坐西为5间主房,形成宅院核心部分。为八卦理论的“化宅”布局风格。主房后边离寨墙约15米,宽约40米的空间,最初曾辟为后花园,院内植有花木,后改建为骡马店。在寨墙上建一大车门,又称寨墙的小西门(古寨未设西门),为接纳寨外古道往来车马使用,在牌楼的南方建一栋坐西向东的5间二层楼房,形成宅院附属建筑(相传为女儿出嫁前专用的绣楼)。北院与南院紧邻,中留2米风道,设计布局与南院大致相同。但只有主房正院和临街一进院,而且主房5间为二层楼房,二、三院落空缺未建。南北两院临街门楼两旁上部有麒麟神兽及花草砖雕,中间上部木雕残存极少。两个门楼南侧墙砖上各镶4个凹形拴马石,现存完好无损。全部建筑均为砖石结构墙体,并有水兽、海马、异禽雕塑及图案装饰房脊及房屋山墙。楼房前檐走廊也有木雕图案,楼上有圆形和长方形上部半圆两种方格楼窗,围以砖雕图案。
    (六)云台观
    云台观原名云遮观,位于辖区军营村南石龙河畔云台山上,原占地近20亩,四周有一丈多高石寨,寨上除墙垛外,还有约1.6米宽的人行道路。明代《重修云台观祖师庙记》中说,云台观除有殿、亭、庙、堂外,还有道院、厨库、客房、经室等70多间房舍。历经兵荒马乱,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有房舍11间,寨墙完整,大门朝东。新中国成立后,寨墙被附近村民拆去建民房,庙里房舍被拆除建军营、大庄村小学。20世纪90年代众香客捐资重建大殿等房舍30间。
宛洛古道从云台山下穿过。半山腰一眼清泉,自古至今汩汩流淌滋养着这座灵山道观。中华文物中的瑰宝——元结墓碑铭就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云台观制作、刻制的。云台观近处青岭之上又盛产碑石,元结墓碑铭的石料制作、镌刻都在云台观中进行。道光甲午乙未(1834~1835)联捷进士梁洼许坊村人许梦兰,入仕前在云台观设馆授徒,四方学子求之者众。
   (七)双堂庙
双堂庙位于石龙河上游,在高庄村境内,始建于明初,占地面积1.07公顷。民国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利用庙院办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有学生100多名。“文革”时期,庙院被毁,20世纪90年代重修,整个庙宇东依红石山,西临石龙河,周围栽种松树、柏树3000余棵。双堂庙建有山门,有殿宇35间,其中有三清殿、祖师殿、老母殿、玉皇殿、老君殿、夫子庙等大殿6座。有碑刻17通,其中清代2通,当代15通,该庙西南角另有热心人士为纪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而捐资刻制的香归碑和澳归碑等四通,并建有碑亭(据说香港回归纪念碑为全国首建)。双堂庙有常住道长1人,常住居士31人。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建设、绿化,双堂庙已成为供游人观光休闲的优美场所。双堂庙为全国第二届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八)黑鱼寺
    宛洛古道原来即从黑鱼山下黑鱼河边与河并行而过,黑鱼山是因山下有黑鱼河两岸山为黑色岩石,且外形非鱼即龟而得名,山上立寺为黑鱼寺。据说寺院四季香烟缭绕,香客盈门。寺内有上、中、下三级殿堂,分称上堂、中堂、下堂,气势宏伟。寺院全盛时期,上、中、下三堂僧人每堂500人,全寺僧众竟达1500余人。兴盛的寺院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后,社会上的少数不法歹徒混进僧侣之中,无恶不作,震怒朝廷,官军奉命抄查黑鱼寺,不法寺僧受到严惩。恶僧最终玉石俱焚,株连寺院同毁。
(九)卧虎寺
卧虎寺位于石龙河自然村西南蛤蟆泉自然村东南方向相距二里许山间的两块平地处,属蛤蟆泉自然村地界,共有五六十亩,始建于何时暂无考。寺院有一块大石叫做卧虎寺石碑,上书“卧龙养虎之地”。卧虎寺的寺产很大,据李殿卿老人讲的寺产碑记载,寺院田产东南到鲁山马楼的茂林寺,东到辛集,北到段店,东北到梁洼街。
寺东北有个洞,人称“水牢洞”,李殿卿老人讲,在其父二十多岁时曾与人点燃一把扫帚下洞探险,平行三四丈火熄,不敢前进,面积大而深,估计洞里面平深四五十米。传说下面是水牢,用以囚禁违犯寺规或与寺上有纠纷的人,洞中也可能藏有寺中的财宝。
距水牢洞西南50米处有一处鹰状巨石,传说鹰腹部有金鹰蛋,被南蛮子盗走。那人害怕鹰飞走,在鹰嘴前的大石上凿了一个大石臼,让鹰喝水,是个镇物,于是化为石鹰。石鹰下至鹰身被南蛮子打了一个扩散性大洞,下面最小口径有50公分。卧虎寺在明代时被海瑞带兵烧掉。寺庙被烧前,里面有一个老和尚会法术,无恶不作,他还养了一只老虎,到外地游玩经常骑虎前往,进鲁山城就把虎栓到城北宋庄。寺院被焚烧后,这里的人们称之为“火过寺”,所在的沟称火过寺沟。
卧虎寺在2000年时还留下一石碑,被蛤蟆泉村民收存,现不知去向。石臼是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遗物,也许是卧虎寺僧人生活的历史见证。另据李殿卿老人讲,在卧虎寺原址的坡顶农田里还有村民发现了一个雕花纹圆形用以支撑廊柱的石墩。卧虎寺所在的山顶东北部突出的山岩像一只卧虎,头、前爪、眼、舌头、口等形状逼真,水牢洞就是虎口所在的位置。
由于近百年的水土淤泥,洞已填实,但能看出遗迹。几年前有蛤蟆泉王忠等人想探宝试掘,王忠当晚半夜即得急病,差点要命,村民认为水牢洞阴气太重,故再无人去挖,散乱的土石块还放在洞口周边。
   (十)许(愿)坊村灶君庙
    该庙位于龙兴社区,至少始建于汉代,现存大殿3间、过厅3间,两边厢房各2间,属明清建筑,急待维修。据说许坊灶君庙在国内属最大的灶君庙。相传王莽撵刘秀时,见此灶君庙,便藏于庙中。刘秀许愿如果躲过此劫,将扩大规模重建庙宇。王莽到此,见此庙宇破旧不堪,庙内结满蜘蛛网,没有进去,就直接向前继续追赶,刘秀安然无恙。事后刘秀得天下,到此大兴土木,规模宏大,牌坊林立,并建有巨大的许愿坊,后来这个村子就称许愿坊,后简称许坊
   (十一)地质遗迹  硅化木化石
1998年,石龙区青草岭发现距今约2.95~2.5亿年的硅化木化石,是一直径达1米多、长7米多(当时已断为多节)的大型硅化木化石,当地村民奉若神物,但大部分也流失民间。
区地矿局在有关人士的建议下,派人进行收集,完整块大者,由市地矿局收藏(后市国土局安放在大门口一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基座上书“硅化木 产地:平顶山”),部分化石存区国土资源局院内。2002年4月,该硅化木化石与鲁山下汤镇的“五世同堂”地层剖面、鲁山县土门乡的冰川遗迹、汝州市蟒川乡的冰川遗迹、汝州市焦村乡的砾石林、舞钢市的地下溶洞,共同被确定为平顶山市六大地质遗迹。2005年,又挖出直径3米、长2.8米的一截,运到省地质博物馆保存,放在重要位置展示。在放置的基座上书“木化石(硅化木) 产地及层位:平顶山市青草岭 二叠系(距今2.95~2.5亿年) 采集者:平顶山市石龙区国土资源局”。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人类认识研究地球演变历史的档案,是天然的实验室和活标本。它的发现对研究区内地质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十二)娘娘山上古城堡遗址
娘娘山上有古城堡遗址,据说是楚长城遗存,山顶有城堡墙基、石臼等遗物。
  (十三)全佛寺
梁洼镇全佛寺位于柴岭南韩梁路与汇源大道交叉口西偏南约500米,仿古宫殿式建筑,房舍二三十间,占地面积约十几亩。
   (十四)全国劳模爱国教育基地
    全国劳模李绿及其弟李海水几十年如一日在石龙河上游宝丰县赵沟尖山坡植树造林。尖山坡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古瓷窑遗址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考古发现,中国陶瓷制作约从公元前4500年开始,走过漫长的“陶器”阶段,经两汉“瓷器”工艺的初步历练,到唐宋时期陶瓷工艺走向成熟。其间,全国各地的陶瓷器物因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而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印记,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唐宋时代的汝州(大体相当于今天平顶山市辖区)一带,就是北方瓷系的中心。这里蕴藏有丰富的制作陶瓷的原料,自古就有制陶的传统,汝州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陶缸”上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的陶画。唐宋时期,又因这里地处京畿要地,扼宛洛古道,逐步形成了以宝丰清凉寺为中心,南到鲁山、北至汝州、东北至郏县、禹州神垕的陶瓷产区。生产的陶瓷有花瓷、青瓷、白瓷、三彩、黑瓷等十余类,著名的有鲁山段店窑所烧制的黑地乳白蓝斑花瓷和宝丰清凉寺汝窑烧制的天青釉汝瓷。石龙区当地也有“梁洼与神垕窑烟打架,大雨要下”的民谚古语,预测天气,可见当时制瓷业的发达。
清凉寺和段店相距十余公里,古民谣有“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之说,也可见当年繁盛景象。段店花瓷为唐初烧制,其中花瓷腰鼓作为乐器选入唐宫。清凉寺汝窑是在北宋末奉命为皇宫烧制汝瓷的贡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一)梁洼镇段店唐宋瓷窑遗址
该遗址位于梁洼镇段店村,包括段店村与其临近的石龙河左右岸台地,是唐、宋时代烧制瓷器的地方,是钧瓷、汝瓷的发祥地,与宝丰清凉寺和汝州的瓷窑连为一片,有“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之誉。遗址文化层厚度为2米~6米,散存碗、罐、壶、碟、盏、蛊等器皿残品。保护范围东西宽700米,南北长1.1千米,面积77万平方米。1999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店瓷器被称为“唐钧”,属宋代兴起的钧瓷前身,有开创钧瓷之功,世称“花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花瓷珍品——黑釉蓝斑腰鼓。唐代花瓷是我国瓷器烧造到盛唐所出现的新工艺新品种。这种瓷器是在黑釉、黄釉、天青、豆青、豆绿、黄褐釉、天蓝釉等釉面上再饰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紫红、天蓝、月白、褐绿或暗黑等纷繁的花色彩斑,其釉色、釉质如同天空中的云絮一样,飘逸浸润。
    在唐代段店一带就有“窑火照天红,窑烟遮蔽日”之说。时至今日还在大量烧制生活用品。段店窑主要烧制黑釉,也有在黑釉上施以蓝斑或月白斑彩釉。五代烧制茶叶末釉与青釉,到了宋代除了青釉,还烧制出绿彩、白地黑花、剔花、钧瓷、宋三彩、白瓷、黑瓷、酱色瓷、黑瓷白色(红色)线条瓷等品种。宋代是段店窑最为昌盛时期,唐代段店窑烧制的腰鼓就供朝廷所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花瓷”也叫“唐钧”腰鼓,就是段店窑所烧制。
    唐初段店花瓷不规则,釉厚,堆积痕迹严重。盛唐时呈块状斑彩,不飘逸,到唐晚期,斑彩釉面蓝中闪白,白中带青,丝雨状自然窑变十分飘逸灵动,这也为宋钧窑变之美开启了先河,故也称之为“唐钧”。
    段店窑烧制的珍珠地刻花也独具特色,不同于其他窑口,它白中闪黄,釉色十分光亮,温润、开片较多,图案有人物和文字单字吉祥语,其他窑口所不多见。段店窑烧制的茶叶末釉及青釉器物,釉色匀净滋润、厚重大方,造型也十分奇特,五代烧茶叶末釉最多。
    在宋代段店窑的鼎盛时期,既烧钧瓷、汝瓷、白地黑花、白釉绿彩、黄釉绿彩、绞胎、宋三彩、黑釉天目等。但段店窑所烧之瓷主要特点胎厚,胎质较粗,胎质含铁较多,呈灰褐色,火候较高,少有生烧现象出现,但釉层较匀,流釉不多,但段店窑烧制的天目茶盏,胎体极薄,釉面光亮无比,独具特色,其他窑口所不及。
    唐代生产瓷器的主要窑口有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鲁山创制的黑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改变了当时青、白单色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花瓷腰鼓是花瓷中的代表作品。唐南卓《羯鼓录》记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鼓的质量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撚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且<壴桑>(腔)用石末花瓷,固是腰鼓……上与开府(玄宗与宋璟),兼擅两鼓(羯鼓与腰鼓)……”这段话说明青州的陶(石)和鲁山的花瓷做鼓腔为最好,花瓷腰鼓在皇宫鼓乐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唐玄宗和宋璟爱好并常使用这种花瓷腰鼓。“花瓷”这个专用名称也自此沿用至今。
    对鲁山花瓷的评价,宋元等文献中也经常见到,其中元代学者吴莱所撰《明皇羯鼓歌》有“宋公守正好宰相,鲁山花瓷闻献躁”之句,拿鲁山花瓷与一代名相宋璟的品德和名声相提并论,可见对鲁山花瓷的评价之高。
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清宫旧藏传世的瓷质腰鼓一件,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呈长圆筒形,两头粗,中间细。鼓身凸起棱形弦纹七道,通体釉为黑地点缀乳白、蓝色斑块,斑块规则排列分布于全器。器物粗狂、凝重、豪放,斑块自然缥缈。此器产于何时、何地尚不清楚。20世纪60年代后在河南郏县、内乡、禹县,山西交城及陕西耀州等地也相继发现了花瓷或其腰鼓残片,但与故宫所藏花瓷腰鼓不尽相同。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先后于1979年、1986年到鲁山段店古瓷窑址调查,发现了大量与故宫旧藏完全相同的腰鼓残片,还有注子、罐、壶、瓶等。釉色除黑地外还有黄、黄褐等色。认定段店是唐代生产花瓷的窑址,是故宫传世花瓷腰鼓的产地。《羯鼓录》的撰写时间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及大中四年(850),结合近年一些地方出土的瓷腰鼓残片看,当时瓷质腰鼓已在民间流行,因而可以断定鲁山花瓷在唐中期、甚至唐初期就已生产。段店窑在当时规模很大,是一个既烧花瓷又烧制其他瓷种的综合性窑场,生产时间跨越唐、宋、金、元四个朝代。
 鲁山花瓷的技术创新主要是首先研制成功、重复运用窑变釉技术。其蓝色面釉在早期被认为是钴色料呈色,然而经过化验,蓝釉中并不含钴,而是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而来。这种“窑变”是什么道理呢?研究人员通过光学分析,发现蓝色面釉的釉层中无数个孤立小液滴(固化的玻璃态液滴)分散于另一连续相中。小液滴的直径峰值为80纳米,无数个纳米级的小液滴对入射到釉面的可见光产生散射,从而使其呈现蓝色乳光。这种乳光釉称为液——液分相釉,由此解开了花瓷窑变的奥秘。花瓷的研制成功为后来钧瓷的创制打下了基础,因此,不少学者称唐花瓷为黑唐钧。光化学分析表明,宋钧瓷的蓝色乳光釉有与唐鲁山花瓷蓝斑完全相同的分相结构,同属于液——液分相釉。段店与神垕相距七十公里,窑工间的技术交流应很方便。当地也流传有“先有段店,后有神垕”之说。况且在古钧瓷窑址也发现有花瓷残片,所以说花瓷是钧瓷的鼻祖应不为过。
(二)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青龙寺、清岭寺)汝官窑遗址位于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遗址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为43万平方米,其中特别保护区面积8075平方米。是隋、唐、五代、北宋烧造历史延续五百多年的重点烧造汝瓷场地,又是北宋御用汝瓷的烧造遗址。该区域北起清凉寺,南至鲁山段店,以烧造汝瓷天青、月白、青豆、青绿、鹅青、艾青、豌青等为主的汝瓷及黑瓷、白瓷、宋三彩。2000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瓷、汝窑及贡窑汝瓷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天青釉瓷器,原产于北宋时汝州所辖的宝丰,因地而名。汝窑为烧造汝瓷的窑场。宋周辉《清波杂志》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叶真《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可见,清凉寺汝窑在从事商品瓷生产的同时,主要担负着宫廷用瓷的烧造任务,其形式主要是奉命烧制贡品,应称其为贡窑。宋时烧造汝瓷的贡窑在今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汝瓷为青釉类瓷器。唐代有越窑绿中泛黄的青瓷、北宋耀州窑橄榄青色瓷、南宋龙泉粉青和梅子青釉瓷。而汝窑生产的青中泛蓝的天青釉汝瓷则独树一帜,工艺达到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其选料考究,器型简洁大气,胎体轻薄,工艺精湛规范,型饰、纹饰体现了皇家的艺术风格;创造了青中泛蓝、自然天成的天青色;以玛瑙为釉创造出了润玉柔和、寥若晨星、状若蝉翼的釉质和纹片;开创了满釉支烧小若芝麻的微型支钉工艺和规范的模制技术。
    汝窑自宋至今为文人雅士、皇亲贵族所追捧。近千年来记载、赞美和探讨汝窑的相关著述就有二百余部(篇),仅清乾隆皇帝为汝窑器题诗就有十五首。除上述外。如明代吴中、吕震《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李日华《紫桃轩又缀》:“汝窑用玛瑙末作釉,当时止供御,绝难得。”曹昭《新增格古要论》:“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甚亦难得。”清乾隆皇帝御制诗:“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馀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这些文献中不但把汝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而且对汝瓷的釉色、质地、选料、艺术风格和珍贵程度等都做了具体的描述。
    传世汝瓷和考古发现宋贡窑汝瓷存量极少。现已发现全世界传世汝瓷存有16种,计74件,多为洗、盘、瓶、盆等。大部分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得基金会。珍贵的汝瓷成为人们研究、追觅的对象,了解其出产地成为人们研究、探寻的重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原田玄讷寻找汝窑窑址未果。1977年到198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相继在宝丰清凉寺瓷窑址发现汝瓷青釉瓷片。1987年到2000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清凉寺窑址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确定清凉寺为烧造汝瓷的窑址。2001年,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窑址面积很大,在中心烧造区出土的各类瓷片达五十多万片,器型有碗、盘、洗、盒、瓶等二十余种,不但囊括了多数传世之品,还新发现炉及雕塑类器等。瓷片断面呈香灰色,釉色以天青为主,约占99%,余有月白、卵青、天蓝、青绿。传世汝瓷很少有复杂装饰,发掘证明,汝瓷的装饰也很丰富,纹饰装饰有莲纹、龙纹、菊纹、弦纹、祥云纹、鱼纹等,造型装饰有龙、鸳鸯、鸭、狮和麒麟等。出土瓷片中无刻瓷的底款,说明传世汝瓷底部“奉化”“甲、丙”字为离开窑区后所刻。汝窑成熟期烧制燃料为木柴。不用窑区充足的煤炭而用木柴,可见烧成要求条件之高。另外,出土熏炉型饰和盘中纹饰的龙都为“五趾”,充分反映了北宋晚期皇家御器的装饰风格。考古发掘表明,汝窑创烧不晚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成熟阶段为宋哲宗和徽宗时期。
(三)石龙区古瓷窑遗址
石龙区境内已发现的古瓷窑遗址有五处,分别位于韩庄(早已划为宋汝官窑保护区)、陈庄村、高庄村、刘庄村和大庄村。除韩庄外其余四处2010年被河南省文物局确定为全省100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陈庄古瓷窑遗址位于陈庄村东边的响潭河西岸,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文化层厚约1.5米。并发现有大量的匣钵、垫饼、青瓷、黑瓷、白瓷等古瓷片,且多处有烧土痕迹。
高庄古瓷窑遗址位于高庄村东北部150米处,分布在石龙河与响潭河交汇处,该遗址内有古瓷片、匣钵、垫饼等。刘庄古瓷窑遗址位于刘庄村南部600米处,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在该遗址内发现有古瓷片、匣钵、垫饼、烧土等,初步定为宋代古瓷窑遗址。大庄古瓷窑遗址位于大庄村北部的石龙河旁,遗址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在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的古瓷片、匣钵、垫饼等物。
  • 其他瓷窑遗址
     1、梁洼镇郎店(今已划归石龙区代管)宋、金、元瓷窑遗址(2014年版《鲁山县志》P761)。
    位于梁洼镇郎店村北。面积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3米。地表散存大量瓷片、窑具等。
     2、梁洼镇唐宋瓷窑遗址(2014年版《鲁山县志》P761)。
     位于梁洼镇梁洼村东。面积4000平方米,散存大量红烧土、炉底、炉渣、窑具、瓷片。瓷片多黑瓷,少量白瓷,器形多碗、盘、瓶。
     3、桃花店元明瓷窑遗址(2014年版《鲁山县志》P761)。
位于梁洼镇西南。面积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遗址中心可见大量匣钵、窑垫等窑具和白瓷、黑瓷、青花瓷片等。瓷片可辨器行有碗、瓶、壶、杯、笔架等。
 4、东坡明、清瓷窑遗址(1994年版《鲁山县志》P726),位于梁洼镇东坡。
    五、汝瓷原产地及保护
    1、有关汝瓷生产的志书记述
  境区汝瓷烧制始于晚唐,盛于北宋,延至金元。在北至汝州、南到鲁山段店数十公里内,汝窑星罗棋布,县境内的清凉寺窑、韩庄窑、上李庄窑等,在民窑中规模较大。”
“清凉寺窑位于大营镇清凉寺村南,处于汝瓷窑群中心,窑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0米。韩庄窑位于大营镇韩庄村北,窑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北连清凉寺窑址。上李庄窑位于大营镇上李庄村与牛庄之间,南距清凉寺窑3公里,窑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 (《宝丰县志》1996年10月版P444~445
“2000年9月,宝丰清凉寺(青龙寺)汝官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丰县志》2011年9月版P412)              
    “汝官瓷  其器物有新旧窑之分。旧窑器多产于汝州的大峪、东沟、陈家庄等地;新窑器产在清凉寺,以玛瑙为釉,为宫廷御用瓷器,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
    “汝窑始建年月无史可查,从已发现的实物考证,应是始于唐而盛于宋。”“当时盛传‘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之说。”
“唐代,汝州所辖的临汝、宝丰、鲁山交界地带,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给发展汝瓷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汝瓷天蓝釉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
“北宋时期,汝窑生产已形成以汝河为界的南北两大瓷区:一是以汝河北大峪的东沟至黄窑的72座汝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汝河南的严和店沿东南方向的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甚至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成为汝窑生产的昌盛时期。”(《汝州市志》1994年11月版P378~379)           
2、汝瓷原产地保护 
  “2004年7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将汝瓷原产地域范围认定为河南省汝州市现辖行政区,并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随后,宝丰县人民政府成立宝丰县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委。8月28日,张汉强、王艳丽、樊玉生一行前往国家质监局申请宝丰县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并向其颁发的〔2004〕94号公告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国家质监局有关负责人答复,宝丰县可按程序逐级申报列入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9月,平顶山市政府成立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领导小组及申报办公室,办公室将申报材料报省质监局后转报国家质监局。2005年12月,国家质监局发出公告,确定宝丰县大营、肖旗、商酒务、赵庄、城关、杨庄、石桥、张八桥等8个乡镇为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 (《宝丰县志》2011年9月版P423~424) 
汝官瓷核心烧造区清凉寺与石龙区毗邻,是石龙河流域产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龙区位于清凉寺到段店的中心地带。宛洛古道沿石龙河贯穿南北,仅在石龙河两岸石龙区段就发现较大的古瓷窑遗址有五处,自北向南依次是韩庄(2014年7月已划归石龙区,毗邻清凉寺)、陈庄、高庄、刘庄、大庄村北瓷窑遗址。民谣“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自汉唐以来流传至今。石龙区辖区就是原宝丰大营镇、张八桥镇,鲁山梁洼镇的一部分,于1971年划归石龙区管辖,故石龙区亦应是汝瓷的原产地。
为打造汝瓷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石龙区正在协调、安排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汝瓷原产地保护及汝瓷商标注册。
六、冶铁遗址
(一)大庄村西沟冶铁遗址  
大庄村西沟有片占地面积约4公顷的炼铁遗留物堆,最厚处约十多米。从这片黑色渣块堆积物内还能扒出大到几千克重的生铁块和小到豆粒大的铁沙粒,有的渣块像卧着的牛那么大。村民管这片堆积物叫膛渣堆。据传,这里曾是明代以前的一个大型炼铁厂。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由于“浮夸风”的盛行,大庄村周围方圆六七千米,南到梁洼,北到边庄的几个炼铁厂把这堆渣石都运到自己的厂内作为炼出钢铁的证明。2005年后,有人用挖掘机翻渣堆,量筛出碎渣卖给制砖厂作原料,该遗址破坏严重。
   (二)其他冶铁遗址
    1、梁洼镇唐代冶铁遗址,位于梁洼镇东坡,面积约6000平方米。(1994年版《鲁山县志》P726
     2、郎店宋代冶铁遗址,位于梁洼镇郎店村(北郎店今属石龙区)下,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94年版《鲁山县志》P726
七、郎店琉璃瓿嘚
石龙河欢快地流着,将郎店村分为南店和北店,其制作琉璃瓿嘚(琉璃玩具)的历史倒有数百年,当地流传着:琉璃瓿嘚,只玩一会儿,叭嗒掉地(dia),不说那话。据介绍,这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独一无二的工艺品,是明清时代一家姓房的人家带过来的技术,带动全村男女老幼制作。作坊五七平方即可,垒个炉台,把炭火放入炉子,炉内置口钳锅,将玻璃、白碱、铜末、火硝、黑石面等原料按比例搭配成不同的色彩,炭火把原料烧成汁液后,工匠用一把铁剪,一只玻璃管儿,一个木墩,先把玻璃管伸进钳锅内带出一圪瘩儿软玻璃,用嘴对着管口吹气,将软玻璃吹成拳头大小的猪尿胞状,在木墩上轻轻一按,取个平面,再用铁剪在对接处轻轻剪下,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即告完成。
琉璃瓿嘚声音清脆,有的还吹出玩具、酒具、烟具、乐器等。每至冬季,兑货者从四面八方涌来,车拉肩挑用荆条、竹篾编成的大篓小篓,到全国各地销售。
    八、煤炭开发利用
石龙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且埋层很浅,甚至在地表的河床,崖头就有裸露。据《鲁山县志》(1994年版P425)、《宝丰县志》(1996年版P433),汉代煤炭已被开采利用,煤层浅易开采利用。虽然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全为人拉肩扛,驴驮、牛马车拉运,但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开采,且生意兴隆,并推动了当地冶铁业的发展。浅表煤层给民用代薪也带来了极大方便。原煤的开采利用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郎店和宋坪两位60多岁村民讲,在他们幼时,早上没煤烧饭了,㧟个箩头扛个小镢头到崖头上或河爬里的裸露煤层边刨两下,就够用两天。
据明代《汝州志》记载:“宋时宝丰县(归汝州管辖)青岭镇(现大营镇)产煤及矾。”清嘉庆《鲁山县志》记载金代麻九畴(1183~1232)《许坊村即事》诗:“……烟长见新冶,风远闻清锻。濯衣女在溪,贩铁人栖馆。墙危垒破石,路黑粘遗炭”,生动反映了石龙河流域一带冶铁和煤炭发展的盛况。民国时期,石龙河流域办矿持续不断,并在提升、排水方面开始使用机械设备。民国9年(1920),鲁山县郎店、楝树店(今均属石龙区)和宝丰县的马道、大庄(今均属石龙区)一带开煤窑10多盘,用汽绞车提升,日产煤200多吨。到20世纪40年代末,韩梁一带有老窑100多个。
石龙河流域煤炭资源属平顶山市韩梁矿区,含煤面积61平方公里(《平顶山市志》1994年版P444),原煤储量达6亿吨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梁洼、大庄、高庄、韩庄四大国营煤矿,尤其2000年前后,原煤采挖及炼焦达到极盛时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整个韩梁地区矿井星罗棋布,原煤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多万吨。
九、铝土资源
    在地质结构上讲,有煤的地方其周边一定有铝土矿,铝土矿藏是原煤矿床的伴生矿。广义上讲石龙河流域产业经济带,面积可达10×20平方公里以上,这里有丰富的铝土等矿产资源。
 十、21世纪其他工业
2000年后,石龙河流域产业经济带相继规划建成了鲁山县城北产业集聚区、石龙区产业集聚区和宝丰清凉寺汝瓷产业园,汇集了冶炼、化工、建材、加工制造等众多行业门类。
河南汇源铝业,位于汇源大道北端距鲁山城10公里,厂区占地2190亩,拥有职工3000人,是一家高科技大型化工企业,年产氧化铝40万吨。   
    结束语
丰富的物产,勤劳的人民,便捷的宛洛古道,石龙河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孕育出了中原大地上两颗耀眼的明珠——梁洼镇、大营镇。北魏、北齐时期,大营镇作为汝南郡治28年,符垒县治70年之久。宋宣和二年(1120),因青岭一带“宝货兴发”奉敕大营镇(青岭镇)改名为兴宝镇,龙兴县改名为宝丰县。历史上人们称梁洼镇为经贸重镇,称大营镇为军事重镇,大营镇历代驻军不断。
这一地区有便捷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人民见多识广。这一地区又处在鲁、宝、汝三县交界,非常时期,政府权力容易形成真空地带,民众力量易于聚集。往往在政权交替时期,这里的社会最动荡。据有关资料记载,李自成打到这里,就有矿工参加义军,组成过矿兵队。民国初年,这里就爆发了规模宏大的最后一次旧式农民起义——白朗起义。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毛主席特意告诫邓小平,民国以来宝丰以西出身绿林的军长就有25人之多。
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国家一再强调严格控制占用可耕地红线,永久保护优质农田。石龙河流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由快速通道至平顶山市新城区不到半小时路程,城建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备,而且石龙河谷地及周边地区多为坡岗薄地,适合国家布局大型工业基地,石龙区在新的经济转型、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中将面临新的机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石龙河唱不尽英雄壮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石龙河记不完和谐发展富裕安康的美好生活。丰富的历史记忆永远值得珍藏,历史发展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息,宛洛古道也将在追寻中国梦、建设中国梦、建设石龙梦的新时期重新焕发青春,石龙河流域产业经济带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课 题 指 导:潘民中  许红兵  汤红漫  王振东
            课题组成员:周万征  景慧芳  许凤媛  蒋德华  张亚蕾  刘海军
            联系人:平顶山市石龙区地方史志办公室 周万征 电话:13849565983  
                                                  2015年4月    
注:1.参考周边县、市、区志相关章节。
2.参考《简说鲁山段店窑》(周顺治) 《唐鲁山花瓷与宋清凉寺汝瓷》(梅国建)等有关网文资料。    
   3.参考《中原文史》2014年第1期P49 《宝丰县被民间称为“双城县”的由来》(周万征 )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