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鹰城 > 风景名胜
张公巷窑址
发布时间:

2023-03-13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157

e5330ee0dd292583944dc05eb1f0d4b4.jpeg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隅中大街与张公巷交汇处,遗址面积共计120000平方米,特别重点保护区域面积20000平方米。该遗址是北宋一处重要的制瓷场地,是北宋晚期宋徽宗年间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官窑。

为探寻北宋官窑所在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 2000 年春和 2001年夏先后两次在汝州张公巷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些类似汝窑制品的瓷器、窑具和素烧坯残片,惊现一批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终获重大考古突破,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国内外古陶瓷专家们认为,汝州市张公巷瓷窑遗址是政和元年中国北宋宫廷建立的御窑,即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北宋官窑,所烧瓷器和汝官窑异曲同工,文献记载“官窑,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张公巷青釉瓷本身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显然承继了汝窑风格,从中获得的大量瓷器标本,的确有色好者与汝窑接近的情况。后宋金战乱,宋室南迁,张公巷北宋官窑从此废弃。

2004年2-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 124 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这次发掘所揭示的地层堆积复杂,遗物种类繁多,从唐宋到金元,直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物标本都有出土,但只有类似汝窑的青釉瓷器,才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瓷器相比,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极少见到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釉。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也为汝窑所不及。器型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其中不少器型与汝窑瓷器有一定的差异,而两种花口盘、椭圆裹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则为汝窑所不见。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较少,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别为三、四、五和六枚。这次发掘获得古钱币330 枚,其中328枚为北宋时期钱币,另外2枚为金代海陵王时期的“正隆元宝”铜钱。结合张公巷窑青釉瓷本身的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来看,显然承继了汝窑风格。从地层堆积情况可以看出,元代时的张公巷是一处繁荣的居民生活区,设窑烧造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2004年5月20日,中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地的 48名陶瓷考古专家、学者云集汝州张公巷,对张公巷瓷窑遗址的性质进行集体“把脉”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汪庆正,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副会长兼秘书长王莉英,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等都参加了21日的研讨会,经与会古陶瓷专家学者认真讨论,发言的17名专家中有15名认为张公巷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汪庆正会长总结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认定张公巷就是“北宋官窑”。

张公巷窑址是一处瓷艺精良、艺术效果卓绝的制瓷场地,它的发现使我国陶瓷界广大瓷器研究者寻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官窑之谜这一悬念得以揭开。它不仅为北宋官窑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国内外古陶瓷学术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加强对该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准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