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鹰城 > 鹰城人物
组建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的爱国将领任应岐
发布时间:

2023-09-04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84

任应岐(1892-1934),字瑞周,鲁山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因坚持爱国抗日,和吉鸿昌将军一起在北平监狱就义,被毛泽东称赞为“坚持革命”的抗战人士。

图片

1923年11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率叛军3万之众自惠州进攻广州,孙中山被逼登上永丰舰,急调樊钟秀及任应岐率部驰援。任应岐率部英勇奋战三天,击败叛军,收回广州。孙中山委任樊钟秀为豫军讨贼军总司令,任应岐被委任为该军副总司令,并将队伍改为建国豫军。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樊、任等人悲痛万分,他们率所部在驻地下半旗志哀三个星期。无论形势怎样险恶,他们都始终打着中山先生亲自授予的建国豫军旗号,始终忠于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革命。

1927年1月,任应岐接受蒋介石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1928年8月,日本增兵青岛,企图侵占山东,任应岐偕第十二军全体将士率先通电全国,促蒋停止内战,北上抗日。由于他违背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破坏国共合作的反共路线,使蒋介石极为不满,意欲除之而后快。

中原大战失败后,任应岐化装潜往平津继续从事反蒋抗日活动,结识了中共平津地区地下党领导人刘仁(解放后任北京市委书记),拥护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北平鼓楼东大街和天津法租界溶街的任公馆成了刘仁最安全的住所,他们一起研究问题,结下了深厚友谊。1930年冬,任应岐寓居天津,结识吉鸿昌并成为挚友,决心共同抗日。

此后4年间,任应岐在天津出资创办“中州会馆”和“震中中学”(震中有振兴中华和中原之意),并任董事长,培养有志青年,报效国家。

193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宋庆龄、冯玉祥、刘觉民、吉鸿昌、南汉宸、宣侠父、任应岐等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联合全国抗日反蒋力量,组织抗日武装。任、吉等秘密议定:在天津组训骨干;派员到江西策动吉鸿昌旧部,到豫陕重召樊钟秀、任应岐旧部;收编其他武装,以期在中原发动10万人的大暴动。待暴动成功后,开辟西北抗日根据地。

吉鸿昌捐资1万元,任应岐将仅存的4.5万元全部投入军需,丝毫未为日后生活稍留家用,成为大同盟接受捐款中最多的一笔。他就义后,外面尚欠有许多债务,其时遗腹子尚未出生,他的家属回到鲁山家乡后,过着艰难的生活。以至于当时的新闻界发出“……至于任之身后,因家无恒产,在均为可虑”的感叹!

1934年11月9日晚,任应岐与吉鸿昌在国民饭店2楼45号接待李宗仁的代表刘少南,商议反蒋抗日合作事宜时,突遭国民党军统特务袭击,刘少南当场被打死,任应岐、吉鸿昌受伤被法租界工部局扣押。22日凌晨,任、吉被国民党秘密转押到北平陆军监狱。24日,他俩同时被国民党以“扰乱治安、加入共党、危害民国”罪枪杀,吉鸿昌时年39岁,任应岐42岁。

任应岐同吉鸿昌一道,在狱中和刑场上与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表现得异常坚定。临刑前,任应岐神情自若,留下遗书:“大丈夫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痛哉!”表现出抗日救国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1939年6月,毛泽东在《反投降提纲》一文中对任应岐等人坚持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