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情数据库 > 地情资料 > 理论研究
探寻“何以中国”的方志答案 ——观《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2-24

作者:

朱丹

来源:

方志中国

点击量:

149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以“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着一部部典籍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华文化的弦歌不辍,激发观众强烈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引发一轮又一轮收视热潮。《越绝书》篇的播出,让地方志这一笼天地以形内、揽百业于笔端的“一方之全史”,受到更多人关注和热爱,让地方志书中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和思想,引领着更多人去感悟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去思考和探寻“何以中国”的更多答案。

从方志里读懂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要读懂中国,就必须读懂中国故事,读懂故事里那些永载史册的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还有那些闪耀在字里行间、激荡在心灵深处的人性光辉。而地方志,为人们读懂中国故事打开了“一扇窗”。

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一部看似平常无奇的《越绝书》,以越地为视角,将华夏千百年历史激荡浓缩其中。从书里,我们可以读到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子贡一出乱五国”……子贡游说五国、改写五国形势的绝世智谋,勾践转死为生,以败为成、绝地反击的不屈意志和抑强扶弱、绝恶反之与善、断绝战乱不义的仁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千年之后,仍然让我们心驰神往、热血沸腾。

在东晋常璩《华阳国志》里,我们可以读到巴蜀历史沿革,读到李冰治水的智慧,读到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忠肝义胆;在道光《颍上县志》、道光《安徽通志》等志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管仲与鲍叔牙的惺惺相惜;在《黑龙江志稿》“人物志”里,我们可以读到鄂温克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博尔本察保卫边疆、英勇杀敌的壮志雄心……通过阅读方志里的中国故事,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对话先贤,读懂中国故事,并从中汲取到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从方志里传承中国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刻入筋骨的精神特质,是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是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从《山海经》《禹贡》《越绝书》《华阳国志》一直到如今的新方志,赓续绵延的中国地方志,不仅记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基因密码,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巨大力量,是我们传承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典籍里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名场面”:伏生回眸,一眼千年;孙武掷盔,意味深长……还有《越绝书》篇里勾践“绝地求生”的铮铮誓言。节目之所以动人,最重要的是,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

“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越绝书·卷九》),《越绝书》将越地上的故事讲得动人心弦,其中蕴含的仁义和民本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望帝)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华阳国志·蜀志》),“望帝啼鹃”的故事千古流传,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和民本意识也一直为人称颂至今。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

从方志里汲取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嘉靖《山西通志·序》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书记载的虽是一个地区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和文化进程,但却能以小见大,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至正《昆山郡志》称:“士不出门,而知天下之山川疆理、君臣政汉;不入提封,而知人民、城社、田租、风俗异同。”《越绝书》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留下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智慧;《华阳国志·南中志》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留下了以德服人、攻心伐谋的智慧;《南康军志》让初到南康军任职的朱熹,了解到“山川之险易,土壤之肥瘠,物产之美恶,民庶之多寡”,从而“知所当务”。

如今的地方志资源,也正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究其原因,正是其中蕴含的经验和智慧。江苏省扬州市参考旧志中的图卷以及新编《扬州市志》中的资料,对扬州名胜瘦西湖进行保护性修缮开发,使其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并在新城区建设中注重对瘦西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民国《北川县志》为新北川的灾后重建、重点产业确定和旅游资源挖掘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主持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编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查阅了5600余种志书,参考了部分志书中的地震记录……

正如《典籍里的中国·越绝书》所说:“无四方,何以中国?”作为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部地方志书,就是一张张地方历史文化名片,共同呈现了5000年中华文明脉络,共同勾勒出一幅厚重悠远的中华文化全景图。而这,就是“何以中国”的方志答案!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