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鹰城 > 风景名胜
郏县山陕会馆
发布时间:

2023-06-19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144

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 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

8928748a84da04398c7099d57458e7f6.jpeg

会馆坐北朝南,大门两旁站立一对高大石狮。迎门是一座照壁,馆内有前后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进门是三间面北戏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是会馆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对于众多秦晋商人来说,也许千里行商的乡愁,只能在聆听家乡戏中得到安慰。

戏楼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鸟、人物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狮图,或舞或斗,惟妙惟肖,檐牙起翘,螭龙含珠,金鳞闪闪,屈曲盘旋于蓝天绿檐之中。戏楼两侧是钟鼓楼,高4米,双层飞檐,凌空耸峙,上下飞檐挑角端设套兽,各有挂铃一枚,微风过处,叮当作响。楼脊两端吻兽高大,尾上卷,张口吞脊。吻兽向来被称为细微之处的中国文化。钟、鼓楼脊上的走兽造型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据说把这些吻兽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充满艺术魅力。据相关专家介绍说,吻兽除了有装饰、反映等级、避邪的作用之外,还有加固等作用。钟、鼓楼楼脊顶部有麒麟驮宝瓶造型,该装饰高出楼脊1米有余。戗脊上盘龙昂首,龙须依稀可辨,脊之端各立古将军像一尊。楼体正方,下层周围12根圆柱支撑,上层四柱挑檐。楼脊中间有砖塑麒麟驮宝瓶,高出屋脊数尺。馆内东西廊房各11间,正殿五楹,殿内供奉关公。由殿两侧至后院,可见十株参天古柏。

在我国明清时期,由于个体经商力量微薄,为避免受到地方势力侵扰,身处异地的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会馆方便了大家议事言商,同时在团结秦晋地域的商人、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山陕会馆东起江浙,西至新疆,北至辽宁,南到两广,遍及全国各地,是山陕商人创造辉煌商业奇迹的缩影。

郏县原是山西、陕西通往安徽的古道,也是洛(洛阳)蔡(蔡州,现驻马店市汝南县)古道上的交通重镇,商贸繁荣。到了明清,平顶山境域的区位优势更为善于经商谋富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所看重。故山西、陕西两省商会在此设置办事机构,后有21名商人捐资兴建会馆,作为迎宾、联谊、祭奠的场所,会馆内供奉关帝。郏县山陕会馆是由山西、陕西商人合建的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据说山陕会馆每年举行年会一次,每月举行例会一至二次,遇有特殊事件会馆还会召开临时会议。

据初步调查,明清两代山陕商人在平顶山境域建起的山陕会馆有十四五座。进入清末,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山陕商人相继回乡。平顶山境域的山陕会馆也因失去昔日的繁华而凋零,保存到今天的仅剩两座,一座是汝州市半扎山陕会馆,一座是郏县山陕会馆。秦、晋商人靠信义打造的商业文明早已融入了山陕会馆的一砖一瓦、一石一碑中,那风雨中稳立的山陕会馆无言却有境,似在提醒人们:莫忘道义严律己。

郏县山陕会馆整座建筑群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其结构体现出清代院落式建筑风格,早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也和三苏坟等一起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下载附件:

[打印此稿] [关闭窗口]